close

都市化發展、人口規畫的注意事項與小農的沒落(不可再鼓勵,會害死人的)

屬於社會學、人類學的鉅著。有很多不同於我們目前認知的新觀念。

前言:著作簡介,都市化即將改變那些公共政策﹖

二、人口為何會大遷徙? 鄉村生活的實際狀況是什麼? 

三、都市化的好處,都市對鄉村產生巨大的磁吸 

四、落腳城市是什麼?

五、 落腳城市有什麼功能?

六、 對落腳城市的誤解、對其破壞性作法有哪些?

七、  政府對落腳城市應有作法

一、前言:著作簡介都市化即將改變那些公共政策

道格.桑德斯認為:二十一世紀最鮮明的事情,除了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之外,大概就是人口最終階段的大遷徙,徹底的從鄉間的農業生活移入城市。到了本世紀末,人類將成為一個完全生活在都市裡的物種,移動涵蓋的人數,多達二、三十億人,約是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實際上,將就此終結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核心發展趨勢:亦即人口的持續成長。

他任職《環球郵報》的駐歐洲中心主任暨海外特派員時,經常語焉不詳地和人談及想寫「一本探討市郊變遷情形的書」。後來獲得出版社的回應,才大幅擴張了這項計畫的規模與完整性,並將書中的重點放在國際人口遷徙上。他任職的《環球郵報》也將這種由寬廣角度探索全球發展趨勢的作法,視為其使命的一項重要部分。鼓勵他運用自己的時間和郵報擁有的資源,深入探究遷徙、都市化與社會流動性的重大議題。

他以三年的時間,重新走訪十六個國家的三十座城市與鄉村,並仰賴當地實地考察人員的協助,紀錄人口朝向都市遷徙的複雜現象。觀察調查的案例有跨越洲際的不同種族間移民,也有國內的城鄉移民。觀察的新移民地區,稱之落腳城市,大都是在都市的邊緣、市郊社區,或是所謂的貧民窟;那也是新移民相對比較容易進住的地區。

他以新聞記者最擅長的手法,近距離追訪的方式,深入淺出的描述了無數動人的城鄉遷徙故事。書中敘事聚焦於許多人物的命運,讓讀者不禁沉迷於其中…,儘管題材嚴肅,讀來卻極為引人入勝。

他也描述了無數的鄉村人口,遷徙到大都會,心思與志向都執著於他們想像裡的城市中心,並且深陷於一場巨大的奮鬥當中,目的是為自己的子女爭取一片基本但長久的立足之地。

寫實的內容不免也描繪出新移民者底層生活的滄桑,例如:新移民者或第二代的「四海無家處處家」的心靈漂泊感,那種自視為陌生人或是漂泊者的心情,何其空曠蒼涼啊

經由這些人與城市的故事,幫助我們理解與如何看待二十一世紀的人口大遷徙與都市化。本書論述若是對的,影響的公共政策領域有:

1移民政策的資格限制將更開放

2都市發展政策要涵蓋勞動人口移民區的規劃

3原有移民區(貧民窟)的功能要進行保留,基礎建設資源要注入。

4文化、種族政策趨向雜種化(多元化)

5小農農業(低於五公頃)無法糊口將消失,轉向具有生產力的商業性農場。

6政府政策要促使社會底層有較佳的向上流動性

7移民地區(偏遠地區也一樣)的國小、國中師資、教育資源要更佳。

二、人口為何會大遷徙? 鄉村生活一點都不浪漫?

歐洲農夫最多的是波蘭,四百萬務農人口佔全國人口約五分之一,但對波蘭只貢獻百分之四點七的經濟收入,而且這些收入幾乎全部來自百分之五的農場。波蘭的農場有百分之六十都不及五公頃,小於一公頃的也超過三分之一。超過百分之四十四的波蘭農場,生產的產品都只夠或是主要供農夫一家人使用;還有百分之十的完全沒有產出。小農的生活,日復一日,疲憊辛勞,隨著自然的韻律而行,但小農農場在土地的使用上非常缺乏效率。

鄉村生活其實一點都不浪漫。鄉下生活是人類的最大單一殺手,是營養不良,嬰兒死亡與壽命縮減的最大來源。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的統計,全球十億挨餓人口當中有四分之三都是農民。

鄉村也是人口過度成長的主要來源,因為務農的家庭需要大量人手才能維繫生活。

目前尚有數百萬年輕的糊口農民生活在歐洲東側,但將會是是歐洲最後一代的小農,他們會終結這套存續數千年之久的體系。

在西方世界的這個角落,農場的大小幾乎和亞洲一樣,但亞洲的溼地卻是肥沃的多。實際上,全球各地,當前這個世代已經宣告小農生活將劃下句點。小農生活的終結,最早將發生在歐洲,亞洲在數十年後,非洲也幾可確定會在本世紀結束前出現這樣的發展。

截至二零零八年,全球六十七億人口剛好有一半住在鄉村裡,絕大部分都在非洲與亞洲,其中幾乎包含全球最窮的十億人口,這些家戶每天的生活費還不到一美元。

北美、歐洲、澳洲與日本等富有國家,在不久之前的十九世紀末還是以農民為主,當今都市人口的比例卻已高達百分之七十二與九十五之間,而且這個數據在近十幾年來都沒有改變。在這些國家,務農的人口不到百分之五,但生產的出口作物卻比所有以農業為主的開發中國家加總起來還多。

亞洲與非洲目前分別只有百分之四十一與百分三十八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裡,其他的鄉村人口則缺乏生產力也難以維持生活。一九五零年,開發中國家共有三億九百萬人口住在城市裡;到了二零三零年,這個數字將提高到三十九億。

三、都市化的好處,對鄉下產生巨大磁吸?

赤貧是鄉村的現象,每天生活費不到一美元的窮人有四分之三是住在鄉下,本世紀初,在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二年間減少了九千八百萬人;貧窮率則從一九九九年的百分之三十四降低到二零零九年的百分之二十五。這個成果完全是都市化的成果,人口一旦遷入城市之後,即可獲得較高的收入,也能把錢寄回鄉村裡。

世界各地的都市人口收入都比鄉下高,而且經常高出好幾倍;教育、醫療、水、衛生以及通訊和文化等資源,在都市裡也都比較豐富。

遷入城市也有助於生態破壞及碳排放,原因是聚居於城市縮短了交通距離,也增加了科技共享。因為城市造成了規模經濟,減少了個人支出以及對資源的需求,提供了緩和甚至反轉全球氣候變遷衝擊的機會。

都市化不只改善了都市居民的生活,也提高了鄉下的生活水準,為鄉村提供所需的資金,把農業轉為商業,從而帶來有薪工作與穩定的收入。

四、落腳城市是什麼?是城鄉移民社區

落腳城市聚居著來自鄉村的人口,是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跳板。它可能被稱為貧民窟、移民社區、少數族群聚居區、市區貧困地區…。

移民到了一個陌生地方是抵達,但到了異地後也是一長串過程的開始。他們都會有一個起點,那個起點就是落腳城市。這裡往往是髒亂、擁擠、生活困苦,但這些人只要在這裡撐過頭幾個月,就會決定留下來長期奮戰,因為他們認為在這裡才有希望。雖然大多數人都會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否定以及極度貧困的生活,但都盼望著有一天能夠時來運轉,得以突破困境。幾乎所有人都會寄錢回家供養村裡的家人,再存一點錢準備讓自己的孩子日後到城裡接受教育,而且這些幾乎就占了他們全部的收入。

在這裡,除了是供人居住、工作、睡覺、吃飯、購物等最基本生存的地方之外,其他各種重要活動的目的都在於把這些新住民帶進都市的世界裡,帶他們進入都市的社會、經濟生活的核心內,讓他們得以接受教育和文化適應,融入主流社會,享有可長可久的繁榮生活。

落腳城市和其他的都會區有著極為鮮明的差異,它不斷的聯繫著兩個方向。一方面,落腳城市與來源鄉村保有長久而緊密的聯繫,人員、金錢與知識的往返流動不曾止息,也讓村裡的老年人口得以獲得照顧、年輕人口得以獲得教育、村莊本身也得以擁有建設發展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落腳城市也和既有都市具有重要而深切的連續;其政治體制、商業關係、社會網絡與買賣交易都是一個個的立足點,目的在於讓來自鄉村的新進人口能夠在主流社會的邊緣站定腳步,從而謀取機會把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推向中心,以求獲得社會的接納,與世界產生連結。

落腳城市之所以會出現通往「核心城市」的管道,原因包括低廉的房價與合法居留,經商成功、移民本身或其子女所獲得的的高等教育機會、菁英或是「正式」的都市企業所提供的就業機會,乃至於鄰近於都市的地理位置。此外,街道、水電設施、住宅與運輸系統的品質提升,也使得落腳城市本身的不動產價格得以上漲,創造出售或出租房產的收入機會,從而獲得擺脫現況的途徑。但落腳城市也有可能在追求目標的路途中敗下陣來,陷入貧窮的深淵當中,或是遭到搗毀拆除。

五、落腳城市有什麼功能?是保有舊城市競爭力的最佳機制

其實,鄉村與城市之間的遷徙,除了以上所述,以「推力」與「拉力」作用來當動機分析以外,尚有三種主要類型:首先是循環式(季節性)移民,季節性地參與城市的建設工作。第二種是職業移民,到城裡從事技術性工作或是進入政府與軍隊服務。第三種也是數量最多的連鎖式移民,這種遷徙活動透過一套社會架構,由已在遷徙目的地的人口為新進移民提供援助、資訊及鼓勵,而促成一組組相關的個人或家戶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連鎖式移民,是鄉村與城市之間創造出來的新文化。從原本的循環式季節性移民轉為定居人口,從而協助其他人的遷徙活動,早先的人在都市裡建立了一個更為穩固的村民居地,也打造了一套非正式的制度,使得更多村民能夠持續流入都市,也使得移民轉型得以發生。

連鎖式移民也需要屬於其本身的特殊都市空間,由這個空間主持連續不斷的雙向移動。連鎖式移民通常會造成相當比例的實驗性遷徙,也會促使大批人口留回來源地。在遷徙目的地,連鎖式移民也通常能夠造就持久的社群。

由這個角度理解落腳城市,落腳城市不只是貧民窟,收容遭到都市社會淘汰的失敗者;也不是短期勞工暫時棲身的處所;而是都市重生的關鍵機制。因透過這套機制,所產生的結果,則是世界上最有創意也最有韌性的人口。一般人常以為貧民窟的居民是資本社會的失敗者,但遷入這些鄙陋社區的個人與家庭卻是鄉村—都市樂透彩的贏家,是鄉村的頂尖菁英,是一群志向高遠的人口中最成功的成員。來自鄉村的移民帶有非常高的志向,通常比土生土長的都市居民志向更高。他們一直都擁有離開城市返回鄉村的選擇,半數以上也都確實這麼做。在都市待了下來的往往是最堅忍也最聰明的人,能夠承受許多的變化,貧民窟的居民普遍比其他都市人口來得強健。

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城市的創新、進步是來自於這群外來的移民。魯西迪小說《魔鬼詩篇》描述落腳城市,是在歌頌混雜、不純、交融與變化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正是人口、文化、思想、政治、電影及歌曲進行各種新穎而出乎意料的結合所帶來的結果。我們應歡悅於雜種化,懼怕純粹的專制性。混合、雜燴,加點這個、掺點那個,正是新奇事物出現再這個世界上的方式。這是人口大規模遷徙帶給世界的無限可能,我們該試圖擁抱這樣的現象。昨天那些陌生的鄉村人口與外來移民,不但會成為今天的都市商人,更將成為明天的專業人士與政治領袖,沒有這樣的變化,都市就會停滯死亡。在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無謂爭論背後,鄉下移民正以實際行動突圍進入世界各地的都市。

六、對落腳城市的誤解、破壞性作法有哪些?

移民社區往往是自主形成的社區,大都沒土地所有權,也沒街道、公共衛生規劃,雜亂不堪。加上都市舊住民、政府官員往往恐懼外來移民的擴張。有的政府如孟買,就直接採取拆除貧民窟的激烈行動,致其中的家庭因此流落街頭與野外。深圳也剷除自主形成的社區,雖廣建建公寓高樓,但並非一般移民負擔的起的夢想,這裡的外來移民也不能開設小商店或小工廠。二零零八年元旦過後,有百分之十八的兩百萬移民勞工決定離開而沒有回來,開啟了不斷調薪還找不到勞工的經濟惡夢。不懂人口遷徙真實面貌的都市規劃官員,讓深圳變成一座失敗的落腳城市。

在落腳城市讓新移民可以找個簡陋但還能居住的地方先安頓下來,然後在一樓的店面開家小店舖、小餐館或小工廠,這樣具有商業模式,也可以形成人際網絡,可穩定新移民向上的希望。我們習慣用大量純住宅的安頓設計,都是毫無特色的長方體,那讓新移民無法建立起緊密的關係,也喪失社會流動的機能,注定走上失敗的道路。

政府對於移民區,也經常採取敵對或漠視的態度,歧視,讓貧民窟自生自滅,公共資源並未投入社區內,排水溝、垃圾沒清理而堆積如山、更沒衛生消毒、警力…大都未進駐服務,對外交通也不進行建設,讓整個社區淪為文化、經濟上的孤立島嶼。住民就算擁有改善自身境況的渴望和意志力,卻沒有任何方法能夠付諸實踐。嘉義市竹圍里二十年前轄區擁有四個新舊移民社區(與一個重劃區),即完全符合書上所描述的狀況。

在國界管制與選擇性移民政策的時代,我們經常認為開發中國家的鄉村貧民應該沒有理由大批湧入西方的大城市中,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錯誤。從鄉村到都市的人口大遷徙,不但將在本世紀徹底改變開發中世界,也將是南方與東方世界的移民人口湧入西方城市的主要來源。這項流動在某些國家也許會因為遭到打壓而減緩速度或暫時中止,但不論就經濟或政治上而言,這些人口在西方城市立足乃是無可避免的結果。目前每年都有五百萬人從大致上是鄉下地區的開發中世界遷入高度都市化的西方國家。

西方世界和開發中國家的落腳城市相比,其中的住民其實都是同一類的人口。世界上的富庶地區約有一億五千萬的居民是外國出生的人口。在歐洲,這樣的人口占了百分之八,在北美占了百分之十九,在澳洲則是百分之十九。這些人口通常都生長於鄉下。

政府限制或阻止移民,或是僅限具備特定技術的人口移入,造成這種作法的理由可以是: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會出現文化衝突或是純粹只是民眾對人口擁擠的反感。然而,我們應該了解這類的措施不可能長久。因為西方國家與已開發地區,都將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現象,不論在技術性或是非技術性領域都一樣。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乃是家庭規模縮小,導致人口迅速老化。二零三零年,美國勞動力需求將比國內工作年齡的人口多出三千五百萬人;日本這項數字在二零五零年達到一千七百萬人,歐盟在二零五零達到八千萬人;澳洲在二零二零年勞工短缺一百六十萬人;加拿大在二零一零年已出現一百萬的勞動力短缺。

加拿大雖然失業率持續攀升,卻有百分之十四企業遭遇「非技術性及半技術性勞工短缺」而導致業務難以推展,受到技術性勞工短缺影響的企業為百分之二十九。引進外來移民將是唯一簡單的路。全球各國都將將被迫展開爭取移民。大陸、台灣都已經是非技術性勞工缺乏的國家。

不管是敵視而剷除,漠視而不投入政府資源任其自生自滅,或以不友善的移民政策來對付移民,這樣的國家或城市,終將勞動力不足、創新力不足,走向衰亡的路途。

七、政府對落腳城市應有作法

世世代代以來的看法,都認為外來移民必須四散分布才算成功,但我們如果認同落腳城市的概念,就等於揚棄的這種長久以來的觀點。與一般認知不同的是,種族、移民聚集反而可能是促成社會與經濟融合就有效的管道,因落腳城市文化當中緊密交織的人際網絡通常是有助於遏阻凶暴的極端主義產生。這類社區,四散進入種族混居的中產階級社區的人口,大致上就相當於從國外湧入這些落腳城市的人口數。也就是說,這些地區之所以一直處於貧窮的狀態,乃是因為一再接收新的(貧窮)移民。這個現象,也適用於國內的城鄉遷徙

政府若高傲而草率的剷除、改建這類簡陋社區,後續較高昂的房價、房租,將導致外來移民進入都市產生困難。導致如目前深圳的勞動人口缺乏、經濟崩壞的問題

都市舊居民的出生率低、勞動人口不足,後代子弟又因坐享巨額房產財富,是既得利益者,喪失打拼奮鬥的創業精神,加深城市老化的嚴重性。此時,更需要外來移民來補充戰鬥力。所以,維持、協助落腳城市的存在,才能有利後續新移民的進入,對於保持城市競爭力,以避免走向衰敗,這是城市常保青春活力的最簡單工作。

落腳城市如果要發揮功能,一定要先創造中產階級成員:就是一群擁有相當程度的收入與存款的家庭,能夠創業、雇用員工、購置及裝修住宅、把子女送上大學,並且擁有持續不變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和他們的鄰居藉此擺脫純粹只求餬口的生活。他們能夠促成落腳城市社會與政治的穩定,也有助於改善移民來源鄉村的生活水準,為鄉下地區的非農業產業提供資助並且催生平行的鄉下中產階級。當落腳城市的中產階級與鄉村的中產階級平等化後,即可終結鄉村人口遷徙都市的現象。

落腳城市居民改善生活的意志力最為強烈,在經濟的平滑崖壁上找不到能夠抓握的憑藉,需國家來投入資源與關注。政府應該積極作為,協助剛在都市立足的貧窮民眾找出擠身中產階級的管道。國家須直接針對落腳城市進行各種基礎建設:如道路闢建、排水溝設立、協助解決土地所有權、進行國小、國中等基礎教育的奠基與輔導工作;要對微、小型企業提供便利的創業融資制度,對居民提供購屋、教育的長期低利貸款。

在未來的數十年間 ,冒險嵌入都市的鄉村人口數將創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本世紀將是都市化的最後一個世紀,當下這個時刻就是我們的機會,讓我們重新來認識位於都市邊緣的貧陋社區,善加把握,即可找到一股長久進步的力量,促成貧窮的終結,造就可長可久的經濟,改善鄉村居民的貧困生活。

 

 

arrow
arrow

    曾里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